一、明白实验中的十大关系
㈠ 先后关系
⒈ 制取气体时,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。加药品时应先放固体,后加液体。
⒉ 拆除装置时,先把导气管撤出液面,后熄灭火源。
⒊ 用 H2、CO等还原金属氧化物时,应先通气后点燃酒精灯。停止实验时应先熄灯,冷却后再停止通气。
⒋ 点燃可燃性气体(H2、CO、CH4、C2H4、C2H2等) 时, 应先检验纯度, 后点燃。
⒌ 除杂质气体时,一般先除有有毒气体,后除其它气体,最后除水蒸气。
⒍ 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,应先给整个试管预热,后集中火力加热装有药品的部位。
⒎ 如果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,应先迅速用布或纸拭去,然后用大量水冲洗,最后涂上质量分数约为3%一5%的小苏打溶液。沾上其他酸时,先水洗,后涂NaHCO3溶液。
⒏ 配制银氨溶液时,应先取稀 AgNO3 溶液,然后慢慢滴加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刚好消失为止。
⒐ 制备 Fe(OH)3胶体时,先将蒸馏水加热至沸,然后滴入饱和FeCl3 溶液,继续加热至溶液显红褐色后即可。
⒑ 制备硅酸溶胶时,先注入 5-10mL1mol/LHCl,后加 1mL 水玻璃,然后用力振荡。
⒒ 制备溴苯时,应先加入苯,再加溴,最后加入少量催化剂铁屑(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 FeBr3)。
⒓ 制备硝基苯时,先加入浓硝酸,再加浓硫酸,摇匀,冷却到50-60℃,然后慢慢滴入1mL苯,最后放在60℃的水浴中即可。
⒔ 用分液漏斗应先把上方活塞上的小槽对准漏斗颈上的小孔,后打开下方活塞分液。
㈡ 浓稀关系
⒈ 制氢气时,用稀HCl或稀H2SO4与锌反应。
⒉ 制氯气时用浓HCl和二氧化锰共热。
⒊ 制氯化氢气体时,用浓H2SO4与食盐共热。
⒋ 制二氧化碳气体时,用稀HCl与大理石反应。
⒌ 制硫化氢气体时,用稀HCl或稀H2SO4与硫化亚铁反应。
⒍ 制二氧化硫气体时,用浓H2SO4与亚硫酸钠反应。
⒎ 制二氧化氮气体时,用浓HNO3与铜反应;而制一氧化氮时则用稀HNO3与铜反应。
⒏ 制乙烯、硝基苯、苯磺酸,酯化反应、蔗糖脱水,都要用浓H2SO4;而酯的水解、糖类的水解则要用稀H2SO4。
㈢ 左右关系
⒈ 使用托盘天平左盘放称量物,右盘放砝码,即左物右码;游码刻度从左到右,读数时读其左边刻度。
⒉ 调整天平时,左边轻时,平衡螺母向左旋,右边轻时,平衡螺母向右旋。
⒊ 制备气体时发生装置在左,收集装置在右,气体流动的方向从左到右。
⒋ 组装仪器时先低后高,从左到右将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,拆卸仪器时顺序则相反。
⒌ 中和滴定操作时,左手控制旋塞,右手摇动锥形瓶,即“左塞右瓶”。
⒍ 用移液管取液时,右手持移液管,左手拿洗耳球。
⒎ 放置试管时,应将试管由长到短,从左到右放置在试管架上。
㈣ 上下关系
⒈ 玻璃仪器中的“零刻度”:滴定管在上方,量筒、烧杯、刻度试管等的起始刻度在下方,但并无零刻度。
⒉ 容量瓶、移液管等的刻度线在上方(只有一刻度线)。
⒊ 冷凝管中,水流方向为下进上出。
⒋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:若气体的式量大于29,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;若气体的式量小于29,则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。
⒌ 分液操作时,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边流出,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面倒出。
⒍ 使用长颈漏斗时,漏斗的底部应插入液面以下,而使用分液漏斗不必插入液面以下。
⒎ 进行石油等物质的分馏时,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液面之上且位于支管口附近;而制乙烯等需要测量、控制反应物温度的实验时,温度计水银球应在液面之下。
㈤ 大小关系
⒈ 称量时,先估计称量物大概质量,加砝码的顺序是先大后小,再调游码。
⒉ 使用温度计、量筒、容量瓶、滴定管等,都要注意量程的大小。如制乙烯温度为170℃,就不能使用100℃的温度计;量取8.5mL液体时,就应该使用10mL量筒。
⒊ 干燥气体或除杂质气体时,气流的方向应大端进小端出,即大进小出。
⒋ 固体药品应保存在广口瓶中,而液体试剂则应该保存于细口瓶中。
⒌ 取用药品时,应严格按照实验说明的规定用量,如未注明用量,应该取用最少量,即液体只取 1-2mL,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;但除杂质时,所加试剂都应过量,因此,由此引入的新的杂质应设法除去。
㈥ 长短关系
⒈ 使用双导管洗气瓶洗气时,气体应从长导管进,短导管出,即长进短出;而使用双导管洗气瓶测量气体的体积时,则正好相反,为短进长出。
⒉ 使用带双导管的集气瓶并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(瓶口向上),若气体的式量大于29(如Cl2),气体应从长导管进,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;若气体的式量小于29(如H2),则气体应从短导管进,将空气从长导管排出。
㈦ 快慢关系
⒈ 实验室制氯气时,加热时宜慢不宜快,温度宜低不宜高。
⒉ 实验室制乙烯时,加热使液体温度迅速升高到170℃,宜快不宜慢,否则易产生乙醚等副产物。
⒊ 实验室制乙炔时,轻轻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,使水缓慢滴下,宜慢不宜快。
⒋ 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,滴加液体宜慢不宜快。
㈧ 多少关系
⒈ 在工业生产中往往采用增大浓度的方法,使成本较高的原料得到充分利用。即容易得到的或成本较低的反应物多,而成本较高的原料则相对较少。如在硫酸的工业制法中常用过量的空气(多)使二氧化硫(少)充分氧化,增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。
⒉ 实验室制乙烯时,硫酸的量多,乙醇的量少,二者的体积比为3∶1。
⒊ 实验室配制王水时,浓盐酸量多,浓硝酸量少,二者的体积比为3∶1。
㈨ 内外关系
⒈ 用酒精灯加热时,要用外焰不用内焰。
⒉ 测定硝酸钾的溶解度时,温度计要插在试管内;
制备硝基苯时,温度计要放在试管外的水浴中。
㈩ 直接和间接的关系
⒈ 坩埚、蒸发皿、试管、硬质玻璃管、燃烧匙可直接加热,而烧杯、烧瓶、锥形瓶则需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。
⒉ 一般加热实验用酒精灯,而苯的硝化、银镜反应、酚醛树脂的制取、酯的水解、纤维素的水解等则需水浴间接加热。
二、注意化学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
化学反应现象是化学反应本质的外在表现,我们不仅要做好化学实验,而且还应该能用客观、准确的语言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。
⒈ 不以偏概全,要面面俱到
初中生刚接触化学,感到新、奇、特,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,往往只看热闹,不看门道;只观察到声、光、热、响等明显现象,而忽略细微变化的情况。如钟罩内红磷的燃烧,只看到“冒白烟、发出白光”,而没有看到钟罩内水面上升的现象……。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,再用准确、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,具有清晰、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。
⒉ 不要描述口语化,要用专业术语
有些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,对一些相近且易混淆的基本概念理解得不透彻。如加热与点燃;烟与雾;溶解与熔化;组成与构成;吸水与脱水;酸碱性与酸碱度等分不清楚。
⒊ 现象次序要有先有后
不少同学在描述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,往往颠倒,说成“紫色石蕊使盐酸变红”、“澄清石灰水使二氧化碳变浑浊”等。究其原因,没有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,需要加强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的学习。
在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,操作顺序与实验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如氢气还原氧化铜,“通、点、熄、停”四步,前者颠倒要爆炸,后者颠倒要氧化。因此,在做每一个实验时,要弄清化学反应的反应原理、装置原理、操作原理。
⒋ 注意易混的有关颜色的现象描述
⑴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氯气,溶液的红色褪去,加热不恢复红色。
⑵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,溶液的红色褪去,加热后红色恢复,再通入二氧化硫又褪色。
⑶ 向酚酞溶液中通入氨气,溶液变红,加热后红色褪去,再通入氨气又变红。
⑷ 在新制备的Fe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,开始生成白色絮状沉淀,迅速变成灰绿色,最后变成红褐色。
⑸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;红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;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。
⑹ 含有水蒸气的气体,通过白色的无水CuSO4,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(用于水蒸气的检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