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概括(九个字概括鲁智深折戟瓦官寺)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09-04 08:36:00

鲁智深离开桃花山后一路奔行几十里,行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,腹中饥饿难忍,却寻不到客栈酒店,正无奈时,远远地听到铃铎之声,晓得前方有寺院或道观,急匆匆的前去投宿。

似是无意之间,又似是冥冥中注定,鲁智深来到了瓦官寺。

这时的瓦官寺业已衰败,只剩下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和尚,鲁智深问询之下方知此寺庙已被恶人崔道成和丘小乙霸占,成了贼窝。

依照我们以往对鲁智深的了解,花和尚听到此言必是勃然大怒,转眼便要寻那二人的晦气。可施耐庵老先生笔锋一转,没写鲁智深大怒,反写了他大饿,闻到米粥香味,和几位老和尚生了气,抢过粥便要喝,第一次露出了匪性。

施老先生为何要做此处刻画呢?想来有几点原因。

首先,他想表达一点:英雄好汉也敌不过柴米油盐。梁山众人落草为寇,有的是被逼无奈,有的是心甘情愿。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,但有一点却是出奇的统一,都是好酒好肉之辈。也就是说,不管梁山好汉本性如何,原来的家世如何,那些穷的想要吃好喝好,那些富的,不愿意吃的不好喝的不好。当有一天,他们吃喝无着落时,人性中匪气的一面便显露出来,谈不上好坏,本能而已。

其次,施老先生在书中写道,鲁智深喝了几口粥后,听到老和尚道“我等端得三日没饭吃,却才去那里抄化得这些粟米,胡乱熬些粥吃,你又吃我们的”。可怜的人说了可怜的话,如同当头棒喝,打醒了鲁智深心中的柔软,他“撇下粥”不再吃了。

先前的抢着吃喝现在的主动不吃,短短几行字加深了我们对鲁智深的印象,此间可以看出,鲁智深着实是个侠义人。要知道,能控制得了人最基本欲望的,都是了不得的人物。也从侧面说明,鲁智深虽然打打杀杀,可心中始终有良善的一面。

最后,鲁智深抢粥弃粥,与占据瓦官寺的崔道成丘小乙形成了对比。表象上看,他们是一类人,顶着和尚道士的头衔行那江湖事,实际上,鲁智深这个假和尚才是真和尚,他心中有佛,只是自己现在不知而已。崔道成丘小乙占了寺院为非作歹,鲁智深一碗粥都不忍心抢夺,两相对比之下,更显得鲁智深人格的高大。

鲁智深腹中饥饿,心头起火,正好崔道成回来吃喝,撞见了鲁智深的晦气。我们熟悉的鲁智深回来了。

没曾想,鲁智深这次的发挥令人大跌眼镜,他竟然没打过崔道成和丘小乙。鲁智深第一次失手,施耐庵老先生给的原因是一来他饿得没劲儿,二来崔道成丘小乙二人确实是好手。

鲁智深打不过他们,奔逃出来,想走不得走,毕竟自己的包裹还在寺院中,想回去再战又不敢,用施老先生的文字描述是:行一步,懒一步。六个字写出了鲁智深的矛盾,当真是如椽大笔。

鲁智深是个福将,瞌睡有人送枕头。正当他踌躇之时,史进出现了。史进这个人真是个无敌配角,他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衬托别人,搁在游戏里,那绝对是超级辅助。

鲁智深有了史进的帮忙,崔道成丘小乙之流便不是问题了。他二人杀将回去,把那二人打杀当场。

从先前的打不过到后来的打得过。鲁智深的这一回遭遇,向我们宣示了一个古朴的道理: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。《水浒传》写到这里,头一回表明了单打独斗只是一时血勇,拉帮结伙才是正确选择。为以后的各路英雄上梁山聚义找到了一个原因。

鲁智深在史进的帮助下打败了敌人,二人回到瓦官寺,却看到了惨烈的一幕。几个老和尚上吊了,虏来的妇人投井了,几条人命就这么烟消云散去。

书中没有描写鲁智深如何义愤填膺,只写他和史进二人找包裹,烧火吃饭。平静的画面之后,鲁智深突然点了一把火,瞬间把平静打破。

鲁智深为什么点火烧了瓦官寺呢?

首先,瓦官寺里的崔道成丘小乙被他杀了,不管那二人是否穷凶极恶,杀人总是不对的。再者说来,崔丘二人为非作歹也不是一天两天,地方上也不见有官府问询,鲁智深在经略府混了那么久,怕给自己惹来麻烦。

其次,几个老和尚死了,瓦官寺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。如果几位老和尚没死,想来鲁智深也不会烧寺,总要给他们留个遮风避雨的场所。如今他们死了,瓦官寺还在,此间的罪恶还在,不如一把火烧掉,烧了前时的罪恶,也杜绝了以后的罪恶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瓦官寺这一把火,不仅将鲁智深之前的人生烧掉,也烧掉了行侠仗义。如果说鲁智深在此前的所作所为是江湖侠义,那么之后出场的梁山好汉,虽亦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,可总归是私心杂念多了一些,与侠义二字沾不到边了。

正如金圣叹点评所言:耐庵说少了瓦官寺,读者亦便是无了瓦官寺。

相关推荐